公告
德州信息港(http://www.dezhou6.com/)服务大家,欢迎分享传播!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将为您信息免费推广,现在免费注册会员,即可免费发布各类信息。
关闭
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州新闻资讯 » 旅游景点 » 正文

苏禄国东王墓

发布时间:2017-01-23 15:18:22
核心提示:德州信息港dezhou6.com部门获悉: 苏禄国东王墓,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安葬着苏禄国的一位国王和他的王妃及两位






 德州信息港dezhou6.com部门获悉: 苏禄国东王墓,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城区北部的北营村,安葬着苏禄国的一位国王和他的王妃及两位王子,是中国境内仅有的两座外国君主陵墓之一(另一座是位于南京的渤泥国王墓),也是我国唯一的驻有外国王室后裔守陵村落的异邦王陵。苏禄国东王墓肃穆壮观,周围护陵松柏常青,神道入口为新制汉白玉石牌楼一座,神道两侧有六方石望柱一对,石像生六对,分别为一对石虎、一对石狮、一对石马、一对石羊、一对马倌、一位文臣和一位武官。永乐帝朱棣御笔撰写的神道碑在神道南端东侧;王妃葛木宁及东王次子温哈喇(塔拉)、三子安都鲁之墓在王墓东南侧,明、清两代,不少诗人、学者来瞻仰凭吊,并留下了许多诗篇。今天的苏禄东王墓,是一处以王陵、享堂、御碑亭、牌坊、神道和清真寺、碑廊为主的陵园式古建筑群,布局错落有致,交相呼应,别具一格。享堂是祠庙的主体建筑,占地130多平方米,18根大红柱气势雄伟。古朴典雅的祠庙大门外,一对新雕刻的石狮雄踞左右。
古墓埋客帝,丰碑载友谊。苏禄国东王墓是存留在中国大地上的一座具有跨国意义的王陵,它揭开了苏禄与中国国际交往的新篇章,无论当时还是今天都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清朝诗人冯廷槐写遭“生为朝贵客,死作邵先贤”,高度评价了这位友好使者,对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
苏禄国东王墓是中菲两国传统友谊的见证。苏禄王墓是明朝初年王爷陵中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1956年,苏禄国东王墓列为首批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苏禄国东王墓历史背景
明朝永乐年间,国力逐渐强盛,中国海上的航运事业渐渐发达,造船业已居于当时世界先进行列。明成祖朱棣遵明太祖遗训,遣使出访南洋15国。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苏禄国三位国王——东王、西王和峒王,以东王巴都葛叭哈刺为尊,率领家眷、官员共340多人组成友好使团,“梯山航海,效贡中朝”,远渡重洋,从福建泉州登岸,经苏州、杭州沿京杭大运河至北京,受到了永乐皇帝的隆重接待。
明朝人张燮在他著的《东西洋考》第五卷中,称这次访问是“空国来归,鳞次阙下”。当明成祖朱棣得知巴都葛叭答刺一行已在福建泉州登岸后,便下令沿途地方官员隆重接待,派专使到应天府龙江驿专候,并由皇帝专使、留在应天的礼部尚书和应天府知府等在应天会同馆举行盛大宴会,为巴都葛叭答刺一行接风洗尘。后由总兵太监郑和陪同北上。使团到北京后,明成祖在奉天殿款待苏禄国王一行。据《明史》载,三王携带了本国许多珍奇特产,向明帝“进金缕表文,献珍珠、宝石、玳瑁诸物”。朱棣见东王“恭顺特达,聪明温厚”,以宾礼隆重接待。东王感激,请受章服。成祖“封为国王。赐印诰、袭冠带及鞍马、仪仗器物,其从者亦赐冠带有差”。三王辞归时,朱棣又“各赐玉带一,黄金百两,白金两千,罗锦文绮二百,帛三百,钞万锭,钱二千缗,金绣蟒龙、麒麟衣各一”,并“优加赐责遣官护归”。
史料记载,苏禄使团在京居留27天,三王辞归,永乐皇帝又派人专程护送。
东王病殒殁德州
1417年9月13日,到达德州以北的安陵时,东王突患急症,不幸染病殒殁。讣告到京,
明成祖深为哀悼,派礼部郎中陈世启赴德州,为东王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谥曰:恭定。并为其在德州城北十二连城九江营的西南部择址建陵 ,明成祖亲自撰写悼文。在明政府为苏禄东王所写的祭文中,赞誉东王“聪明特达,赋性温厚”。肯定了苏禄东王访华对两国友好关系所做的杰出贡献,“贤德芳名流播后世,与天地相悠久,虽死犹生”,对东王的逝世表达了“不胜痛悼”之情。接着,明成祖又遣派使者对东王家属表示了深切慰问,并谕王长子都马含曰“尔以嫡长,为国人所属,宜即继承,用绥蕃服,今特封尔为苏禄东王,以继尔父之志。”劝谕都马含随西、峒王一起回国,并同意东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共10人留居中国,居丧3年,后再返德州,留居中国。
为表达对苏禄国东王的哀思,第二年(公元1418年,明永乐十六年),明政府在东王的埋葬地大建陵区,墓前修造了祠庙,树立了高大的为苏禄王歌功颂德的“御制苏禄国东王碑”,明成祖朱棣亲自为苏禄东王撰写了碑文。碑文赞誉苏禄东王“聪明特达,超出等伦”。说明苏禄东王访问中国的功绩是“光荣被其家国,庆泽流于后人,名声昭于史册,永世而不磨”。明政府为苏禄国东王在德州北郊修建的陵墓,庄严肃穆,巍峨壮观。整个陵墓和明代礼制所规定的亲王陵墓的规格大致相同。
其坟墓南侧有御碑、石人、石马、石羊、石虎、望柱等附属文物。东王下葬后,其长子都马含随西王、峒王等人回国继承王位,王妃葛木宁、次子温哈剌(塔拉)(译音)、三子安都鲁及侍从十余人则留在德州守墓3年。(清史称二子安都鲁、三子温哈剌,但一些文字史料载,“二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
东王墓建成后,明朝皇帝对守墓的东王后裔非常照顾,不仅赐田免税,对守墓的王室家人,由德州官仓给每人每月提供口粮一石,以及布匹、银钞等,还“恩赐十二连城祭田三顷三十八亩,永不起科”。因其习俗与回族相似,还从山东历城县迁来3户回族居民,夏、马、陈三姓(夏马当、马丑斯、陈咬柱)供东王守墓的后人役使。
明宣德年间 ,在东王墓西南敕造清真寺一座,于安、温二姓各选掌教一人,负责宗教事务,每逢回教大典,掌教长率领安温全体诵经祭墓,成为定例。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明朝政府派人护送王妃葛木宁回国,由于对东王的眷恋,次年她再次返回德州,从此再未离开,与两位王子长期留居德州,直到去世。现苏禄王墓东南方,有3个比王墓略小的封土堆,便是王妃和王子的坟墓。
1731年,苏禄苏丹亲自“来朝”并拜谒了苏禄东王墓。[2] 
满清入关后,清政府为笼络人心,继承了明朝法统,对苏禄王的后裔仍然给予特殊照顾。清雍正四年(1726年),苏禄苏丹母汉末母拉律林委派旅居苏禄的中国商人龚廷彩为苏禄访华使团使,附马阿石丹为副使,携带“国书”和礼品,到中国进行访问。根据留居德州的东王八代孙安汝奇、温崇凯提出的“本国远隔重洋”,要求加入中国籍的请求,清政府礼部同意守墓人等子孙,以温、安二姓入籍德州。同时规定:“温、安二姓各立奉祀生一名,照山东省先圣先贤子孙之例……嫡裔承袭。”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发给永久执照。从此苏禄国东王的两支后裔,温、安两姓就以华籍苏禄人的身份在德州安家落户,与当地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虽然人数不多,但也生齿日繁,聚村而居。
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外患频仍,内乱不休,日久年深,屡经战乱。清廷长期不对南运河德州段的四女寺减河、哨马营减河进行维护和疏通,致使南运河连年泛滥、水患无尽,每次水患都惠及苏禄王墓和附属清真寺。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世界范围内侵害个人隐私、侵害知识产权等违法犯罪经常发生。苏禄国东王墓事件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反响,在此为大家解答一下。
清道光三年(1823),大运河决口,使德州城北成为一片汪洋,北支河以南几个村庄的农户,其中也包括北营村的村民,都到北支河南岸的大堤上避难。大水过后,不少村民到外地落户,而大部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因祖坟所在不忍远离,故大水过后,又重新回到北营村,在祖坟两侧重建了家园,仍守护着自己的祖坟。
民国六年(1917),德州遭遇百年一遇的洪水,南运河再次决口,史载这次大水:“水绕城垣,仅露七砖”。而北营村再次成了泽国,全村仅剩下9间房屋,其余全部被大水毁坏。大水过后,苏禄王墓前的大殿、配殿、清真寺及民房等建筑,均荡然无存了。御碑楼倒塌、御碑陷入泥潭,华表、翁仲、石兽等东倒西歪,王墓周围一片狼藉。
经过这两次特大水灾的冲击和历年的战乱之后,苏禄国东王的部分后裔、明朝在历城县派来的夏、马、陈三姓中的部分住户,有些就携家带口移居了他乡及附近的村街,另谋生路去了。多数不愿离开祖宗墓地的苏禄国东王的后裔们,又在这块沃土上重建了家园。东王15代孙安树德将军在任师长期间,他带头出资募捐,对被大水冲毁了的东王墓、清真寺、御碑亭等古迹进行了修葺、重建,保护了这些历史文物古迹。清真寺窑殿顶上的“祭红瓷瓶”就是安树德这时候捐献的。
卢沟桥事件后,侵华日军沿津浦线南下,1937年10月,德州沦陷。日军在高大的王陵宝顶上修筑碉堡,抗战胜利后旋被拆除。进入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水旱交替,加之日寇侵略,东王墓前的大殿毁塌,松柏被伐,石兽等东倒西歪。昔日的“花谢红香”,到德州解放前夕,已成了“乱鸦残日”,一片荒芜景象。市场发展一片大好,但却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突如其来苏禄国东王墓,如今的关注,引爆朋友圈。
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北营的造反派和红卫兵妄图挖掘王陵,所幸明政府在安葬苏禄王时,宝顶下方的墓土用三合土夯实得异常坚固 ,造反派和红卫兵无从下手,王陵地宫未遭破坏。
1956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把苏禄国东王墓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国家文物局和省地市有关部门拨款,对已流散破损的翁仲、华表、石兽做了整形复原,14件石雕重新按序排列在神道两侧。1985年,德州市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同类图片新闻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苏禄国东王墓版权与免责声明